聽馬友友上課有感 (王申培)

散文

聽馬友友上課有感

王申培

馬友友大師 在 NEC Jordan Hall 舞台上親自指導學生

馬友友大師 在 NEC Jordan Hall 舞台上親自指導學生

前幾天我聽了一場精彩的演講。其實是一堂課。在美國波士頓,  介於東北大學、波士頓交響樂團(BSO)、和美術博物館(MFA)之間的紐英倫音樂學院NEC (New England Conservatory) 大師的課 (Master Class Series)。有三位 學生在台上演奏, 由大提琴 名家 馬友友 親自指導講評。NEC 的 大音樂廳Jordan Hall 全場擠得水泄不通,連走道上都是人。

這位曾18次獲頒格萊美奬 (Grammy Award) 的音樂人,  巴黎出生,畢業於哈佛大學的 大提琴手,不僅 是一位世界有名的音樂家, 更是很好的教育家。雖然 NEC 學校給他預備了最前排的座椅,但他寧願坐到後排去,由於座位已滿,他就乾脆席地坐到走道上。靜靜地坐在那兒,仔細地聆聽台上學生的演奏。還不時側起耳朵仔細細地聽學生演奏的細節。他的認真和專心比一個學生上課還要費心。非常感人。

每到一個段落,他就上台指導拉大提琴手的動作、姿態、用力情形、音準 和感情的表達。做很詳細的講評。有時還會親自做示範 拉一段給學生和觀眾聆聽。立即引起在場觀眾熱烈的掌聲。他不僅對拉提琴的學生,也會對鋼琴伴奏提一些意見,把鋼琴伴奏學生深深的感動 。看得出來,拉大提琴的和鋼琴伴奏都激動得不得了。整個大廳的聽眾都陶醉在美麗芬芳的音樂氛圍之中。

就這樣,馬友友 上上下下 舞台,輪流指導了三位同學。最後,學校還安排了一位音樂教授簡短地訪問了馬友友。這位教授問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:

“怎樣把音樂中的不同部分,比如 大提琴、交響樂、鋼琴等整合?”

馬友友熟練地答道:思考層次要清晰。音樂才能被自由自在地釋放出來。也才能和諧。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。音樂就好像是靈魂的食糧。

波士頓 紐英倫音樂學院 (NEC)的喬頓廳 (Jordan Hall) 擠滿慕名而來的聽眾

波士頓 紐英倫音樂學院 (NEC)的喬頓廳 (Jordan Hall) 擠滿慕名而來的聽眾

馬大師一再表示很高興能教導年輕的學生,教學相長,也使聽眾得到快樂,喜悅。       他還說: “尤其是像在大動亂不穩定時期,如第一、第二次世界大戰 等等,音樂都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”。“而且, 因為我們是人類,可以學習音樂。使得生活更富足,生命感到更有意義”。真是一針見血,聞者莫不收益匪淺。

這使我想起馬友友在中國的 “絲路之旅”。馬大師 將橫跨 歐亞 的 古絲路上的 文化、藝術、人文、音樂等 重新介紹給世人。參與這個 龐大計劃的工作者,包括民族學家、藝術史學家、音樂學家,以及作曲家等。寶島台灣也是很重要的一站。在音樂部分,演出主題包括了絲路上的祭典音樂、室內樂、吉普賽音樂、游唱詩人與說書人、絲路上的魯特琴等,廣泛地涵蓋了絲路音樂的各種可能性。在公共電視頻道播出的《馬友友絲路音樂之旅在台北》呈現絲路音樂的多重面貌。在這場音樂會中所演出的作品,作曲家分別是來自中國的趙季平、朱踐耳、譚盾,亞塞拜然籍的法蘭茲‧阿里-薩德,以及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柯大宜。聆聽這一場音樂會,也許正如馬友友所說的,我們「在異文化中仍然找到了我們的聲音,原來不管是本土文化或異文化,我們本來就是同處在一個世界的。」這又與樂聖貝多芬的第九「合唱」交響樂裏的「歡樂頌」的主題 “四海之內皆兄弟也”不謀而和了。多麼崇高偉大的 “世界大同”的理想。多有意思啊!

在這次 NEC音樂會後 (嚴格地講,應該是“上課”後),我有機會將拙作“劍橋狂想曲” 親自送給 馬友友,敬請馬大師不吝批評指教是盼。 並與大師在舞台上合影留念 。心中默念,感謝 上帝給我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,達成了一個心願,永誌難忘。

 

Leave a Reply

  

  

  

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

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trike> <strong>

Current month ye@r day *